第 2 章 不同的实相
首先,我们必须放下「万物运行的方法只有一种,实相只有一个」的这个观念。我们会在这一章探索「有不同实相」的概念,也就是在不同的实相里,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在发生。
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份意识,驻在身体里。每个人都在决定要如何思考、要有什么感受。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认知,而我们的认知创造出我们的实相。
我们会用主观的方法来诠释所有从周遭世界来到我们意识里的资讯,这主观的方法就是我们的认知。
那好比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泡泡一样。有些资讯穿过这个泡泡而来,被表层过滤后,呈交到意识以获得注意。剩下的资讯就没有留下有意识的印象,而是穿过泡泡,储存在意识较深层的地方。我们的观念、信念、欲望还有感受,都在为那些过滤我们观感的泡泡上色,所以当不同泡泡的人看着一样的东西,他们可能会对自己在看的东西有截然不同的认知。
例如,一个生活在红色泡泡里的人,会看到世界是红色的,但一个生活在蓝色泡泡里的人会觉得世界是蓝色的,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两个人在讨论世界的颜色时,会有什么样的一番对话。从某个角度来看,他们说的话都对,他们所有的认知也都支持他们的论述没错。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或许这两种认知都没有呈现出客观的实相。也许世界既非红也非蓝。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实,就是一个人看到它是红的,一个人看到它是蓝的,因此,我们可以感觉到每一个泡泡、每一个过滤器各有其特性。我们就是以此为基础,在沟通和交流彼此的想法。
纵使我们看到的都是外在世界里的同一件事,但每个人的泡泡会各自渲染自己对这些事件的诠释。检视自我的诠释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有什么样的信念和认知,因为给我们泡泡「染色」的,正是这些信念和认知。一个相信竞争与冲突无处不在的人,看世界只会看到这一点,但也可能有一些人是只明确地看到世界充满有爱心、表现爱心的人,这样的人有时候还会对「认为世上没有爱」的观点产生反弹。
为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,认知还会预先影响我们去做出某些举动,不只落入我们觉得看似当然的剧情,事实上会创造出这个剧情,让它继续上演。例如,一个对情人缺乏安全感的男人,他的不安全感可能会真的让他的情人离他而去,然后就证明了他的认知有理、他是对的,但同时,也是他自己从一开始就创造出这个剧情。
有一个故事,一个男人的车爆胎了,不远处有一个偏远的农村,里头有间农舍。男人心想:「那儿有一间农舍。他们一定有可以借我修轮胎的工具。」
他一边走向农舍,心想:「如果能用他们的工具,就帮了我大忙啦!我可以大方点,付给主人五百块,答谢他借我工具。我想他会很高兴的。」
他又继续走,心想:「这儿可真是偏远哪!前不着村、后不着店的,如果主人要跟我收一千元才肯借我,我也得付。」
再往前走,他忿忿不平地想:「这什么鸟不生蛋的地方!如果主人要跟我收三千才借我的话,我只能无奈地付了!」
等他到了农舍敲门的时候,真是怒火中烧。里头的农夫一开门,他就对着他大吼:「说吧!你到底要我付多少钱才肯让我借用你的工具?你这个王八蛋!」
我们可以看到故事里的这个男人已经预先决定了他要怎么做,他不只落入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剧情,事实上,更是他创造出这个剧情的。
当我们讲到「认知创造实相」,讲的不只是认知的过滤器,还有事物发生的过程。这表示就算是看似最理所当然的物质因果关系,只要它在不同的实相与模型里,就不会一样。
比方说,想减肥的人可能会相信:若想减肥,就必须警觉他们从饮食中摄取多少卡路里,并与日常活动会消耗的卡路里相比较。如果摄取多过消耗,就会变胖;如果消耗多过摄取,则会变瘦。那么,一种变瘦的方法就是,要吃某种食物本身的卡路里比消化它所需的卡路里还低的食物。葡萄柚就是一种。于是在这个实相认知里,如果我们吃葡萄柚,就能预期自己会变瘦。
在另外一个实相是,卡路里和体重的关系不大,因为卡路里马上就被消耗掉了。我们要警觉的反而是碳水化合物,因为它们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。若想要变瘦,就必须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。于是依此来说,葡萄柚和其他水果一样都含有碳水化合物,如果吃很多葡萄柚,我们会变胖!
以上两个实相都是真的,不管你相信哪一个,都很容易就可以证明两者都对。这两者并不互相排斥,不必一个为错才表示另一个为对。两者都可以是对的,但在不同的实相认知里,事情会分别以不同方式发生。
所以你吃葡萄柚会变得怎样呢?会变胖?还是变瘦?
首先,这取决于当你吃葡萄柚的时候,你相信你会变得如何。若你相信你会变胖,你就会变胖。若你相信你会变瘦,你就会变瘦。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会变得怎么样,你就得吃了葡萄柚以后才会知道。然后你就会认同其中一个实相,你知道它对你而言是真的。当下,你也知道其他人可能会觉得其他的实相才是真的。
你相信什么是真的,它就是真的!对你而言!
你的信念源自何处?
当你面对别人的信念,你可以自由决定你要接受还是拒绝。如果你选择接受别人的信念对你也是真的,那就是把这些信念纳为己有。你可以决定:既然有专家都这么说了,那么吃是葡萄柚肯定会让你变瘦——或变胖。端看你自己的决定。
还有一种在自我意识里创造出信念的方法,就是借由诠释你自身的经验,来决定你要相信什么。一开始的时候,你可能不知道对你而言什么是真的,也不知道要相信什么。你从亲身体验开始:在不知道会变得怎么样的情况下吃葡萄柚。
然后你检视这次亲身体验的效果。你用某种方法去诠释你所经验到的,用某种语言对自己形容这次的经验。当你这么做,你就创造出了某个信念。例如,你判定:「吃葡萄柚会让我变瘦,因为我吃很多葡萄柚之后,我变瘦了。」
当你形容你的经验,你所使用的语言就会创造出你的信念,因此也就创造出你的事实。
等你的经验定义你的信念之后,你的信念就会确立并创造你的经验,于是你会发现,不管你相信什么是真的,它就是真的。你会吸引、会更容易注意到那些肯定你的事实为真的经验。
因此,有其他信念的人可能会遇到其他的真实。而且,当你改变你的信念,你就可以改变在你的模型、你的实相里,事物运作的方式。所以,如果有某件事对你一直都是个问题,那么当你去探索不同的信念,你将发现,换条路走会让事情运作变得较顺,这也正是让事情如你所愿的方法。你可以找到一个达成心愿的方法。
在物理学的实相里,医生可能会告知一个人他得了重症,无药可医。在这个实相里,如果没有任何改变,这个人当然会死。如果他选择探索这种情况有哪些其他的出路,他就有活下去的机会,过着健康、和谐的生活。
疗愈发生的时候,可能看起来好像中断或打破了化学、生物学、物理学的某些物理定律。不过,这些定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支配力,它们只是企图以过去的经验还有实验数据作为基础,来预测未来的结果表现。等到发生了一些事,不得不考虑其他因素,并修订这些定律,它们也就不再被视为定律。
举个例子,若你把一样东西抛到空中,它会掉下来。不管你重复这个过程几次,结果都一样。你可以决定定律就是:「往上丢的东西必然会往下掉。」直到你用的力道强到让你可以避开地心引力为止,接着你就必须考量到其他因素而改变这些定律。
当我们检视能量疗愈的模型,即使它看起来好像打破了生物学、化学、物理学里的「定律」,但其实并没有真的打破了什么定律,只不过是遵循了其他定律而已,因为在不同的实相里,事情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。
然后,能量疗愈就成了传统医学实相之外的其他泡泡。每一个泡泡都可以被视为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实相,但如果放下只有单一实相的想法,我们就能考虑到还有其他不同的实相存在,它可以单独存在,也可以和其他的实相相结合。
有些人选择结合不同的实相,从各个实相当中选择对自己最有效的元素。听到传统科学说自己已经没救了的人,可能会强迫自己完全接受其他的模型。
最重要的是,做对你最有用的,别排斥可能会对你有益的观念或方法。
能量疗愈的身镜系统就是其中一种的实相和模型,它也代表一种泡泡,本书要呈现的就是存在于这个泡泡里的真实、发展变化,还有因果关系。
它并不主张其他实相无效,只是提供另一种选择。
——在这个实相里,我们理解到一切都可以疗愈。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