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1 章 照见自身(交流时的权力关系)
做完疗愈之后,你要给案主一些回应时,明显会有一些沟通互动的情况出现。你知道你绝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案主身上,你只是从你的泡泡来提供你的观点。案主可能会同意你的观点传达了他们的感受,也可能会说他们根本没有感觉到你言述的事情。
假如你的观点是案主也会有共鸣的,那么这次的交流就被接受了,而且显然是一次有效的交流。换言之,案主的感受呼应了身为能量治疗师的你所感受到和传达的(讯息)。案主可以理解你描述的内容,而且,与你交流的人有兴趣听,传达讯息的人也有兴趣说。
如果案主对你说的话没有共鸣,或是没有这种感觉,那么他们就要直接反应出来会比较有帮助。这时候,案主的感受没有呼应身为能量治疗师的你所感受到的。不过听这些讯息的人与传递这些讯息的人,都还是一样有兴趣听到这些讯息。这次的交流依然是被接受的。我们也知道,或许一段时间以后,案主可能会发现你当时说的话确实和他有所共鸣,虽然略有一些不同之处。
你一定要记得,在表达你的观点的时候,这个观点是透过你自己的泡泡来看见的,受你的泡泡染色。可是,在反馈的时候所给的资讯,必须是接受疗愈的人能够理解的。画面也许相同,但诠释的方法需要有所不同。
当你说的话无法引起案主的共鸣,你就要检视自己的观感。或许案主以后会体会到一些事情,不过也可能永远不会。我们都知道,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泡泡里,活在自身认知的过滤器中,而泡泡里头有面镜子。有没有可能你一直以来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?你和他说的话是否与你自己有关?你是否发现它是一个偏颇的观点,或受你过去的观感、偏见所影响?也许是,也许否,但很重要的是要问自己这些问题。
如果你在不同次的疗愈里,都说出同样的讯息,那你就必须仔细检视这些讯息和你有关的程度,这个建议是否是你需要听见的?你是否需要把你在帮别人疗愈时所提出的忠告和意见,用在你自己的生活里?
纵使案主同意你所说的全部都是他的情况,你还是可以选择去留意有没有什么与你相符的主题,自问你说的话是否与你也有关、是否对你很重要。你可以利用案主的疗愈来给自己一些反馈,看看要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的这个问题。你可能会觉得,案主和你有同样的问题没错,只不过他们的也许已经演变成了压力,经历了这些压力的影响甚至出现致命的症状。
然后你就可以看到,如果你不改变方向,将会步向的结果,并为自己找出化解的方法。你可以用慈悲之心看待案主,用你喜欢听的方式和案主交谈,你知道案主助你进行你自己的疗愈。事后,你也可以诚心感谢对方让你有了这次的疗愈经验。
就算当下,案主的症状与你生活之间的相似处并不明显,你也还是可以发现,或许你一直都在吸引某种类型的疗愈。这些疗愈有没有共通之处呢?和其他的能量治疗师吸引的疗愈类型有没有不一样呢?
如果你发现有共通的主题,那你不妨留意一下。如果你已经不记得以前疗愈给的反馈,那你可以留意之后吸引来的疗愈,你会知道,宇宙在你疗愈别人的同时,也正给你疗愈自己生命所需的一切。
可以说我们吸引来的人,会促使我们说出真正需要对自己说的讯息。我们唯一需要认识的源头,就在自身的意识。想知道该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,只需了解自己所有的感知,就能知道一切所需的资讯了。如此,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师、自己的师父和导师。我们一直都只自由感,同时全然为自己负责。
需要去了解自身的感知在告诉我们什么,并加以解码。这么一来,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真正的你可能会想去服务那些看起来有需要的人,但同时,你也要给对方接受或拒绝你帮忙的权力。如果别人选择不接受,你可以检视自己对别人的观感是否需要调整,看看这些观感想告诉你什么。
比方说,你可能会觉得某人需要治疗,因为他的价值观与你不同。也许这个人此刻很生气,但他不觉得生气有什么不对,或是他处理金钱、性或人际关系的方法和你很不一样。
你或许会觉得这个人的意识不清明,但他可能不这么认为。假如他们没有兴趣接受你的疗愈,或是不认同你觉得他需要治疗的这个想法,那你就必须考虑:或许需要疗愈的是你自身的偏见。
假如对方明显正在经历身体病症的影响,显然需要疗愈,但又因为某种原故不想,那你可以选择用慈悲之心看待他们,不要强迫他们接受你的帮忙。也许,他的疗愈需要在其他的时机下发生,或是用其他的方式发生,或是找到其他的能量治疗师。
把这种交流的互动情形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话,会很有趣。毕竟,重点不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说出自己经历到什么、什么对他是真实的?进行疗愈是一种需要两方参与的相互过程,若把这点应用在人际上的沟通,我们也会看到类似的互动模式。
交流的时候,应该是两方都对交流有兴趣。当你对别人的观感,激起你心中想对他说些什么的渴望,就问问自己,他是否也像你那么热切地想说,那么热切地想听。如果是的话,就有交流的机会了。
当你想倾诉的对象聆听的渴望不如你的意愿那般强烈,那你就要检查一下了。显然,这些话想说出来,但对方却不想听见。
那么,这些话是要说给谁听的呢?也许是你自己。或许以后,对方可以询问你的意见,你可以完成交流,两人都可以想一想说出来的讯息和自己有关的程度。你在对别人说话的时候,可以留意你是何时在对自己说话,然后你也可以听一听,你知道你即将给自己一些很棒的建议,能帮助你面对一些问题。你甚至可以谢谢对方在你心中引发了这个你想告诉自己的建议。
假如你是要听讯息的人,你可以记得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想法,而且大家只是在交流自己的想法罢了。对方也只是在表达他的一种看法。如果这次交流激起了你的抗拒,那么也许需要看看,和这个抗拒有关的东西。
你可以随时问自己谈话的内容是否与你有关,还是在说话的人显然是在照着一面魔镜,是在对自己说话。
如果决定要说,那就要清楚地说,听者可以选择是否要把你说的话听进去,如果他的感受和你不同,他也可以提出来。
当参与交流的双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、他们对对方说的话有着什么感觉,就可以厘清误解,化解这些误会带来的歧异。每个人都可以了解对方的泡泡。当每个态度都得到认同,就有机会展开另一种层次的交流。
就算没有把这些认知向外与其他人做口头交流,还是可以用同样的原则来检查自己的认知有什么特性,并从中学习。
我们的认知是一个过滤器,包围着我们,像个泡泡,这点现在你应该已经颇清楚了。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物,都是透过这个过滤器而感知到的。这个过滤器会将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染色。可以说,至少有些时候,我们看见的事物并不是它们真正的样子,而是我们「自己」的样子。我们会把自己认为的别人的动机、我们认为他们怎么做、不怎么做比较好等的想法,投射在他人身上。
当我们对某人心生抗拒,可以自问那个人有什么样的特点。他是什么样的人?可以用什么话来形容他?然后我们可以自问,是不是可用同样的话来形容自己?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为情地发现,事实上,我们可以完全想起一些能用这些话来形容自己的情境。
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,当时是有合理的动机,而且那样做是有道理的。然后,我们就得想到对方也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认为自己的行动有道理,而他们的动机甚至可能和你一样。
于是,我们就可以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倒影,很多(如果不是全部的话)的抗拒就会消失。曾经是墙、是沟通障碍的地方,现在会开了一扇门,有了交流的机会。我们能带着慈悲之心看待对方,也可以接受这慈悲带来的智慧。我们能让认知从太阳神经丛脉轮的层次也就是批评、权力与掌控的认知,升华到了心轮的层次——也就是慈悲与连结的认知。我们会更容易用接纳的态度看待对方。抗拒就消失了。
或许,我们曾经认为自己知道对方应该做出什么改变。然而事实上,除了会威胁到社会有机体的一些行为以外,身为自由存有的我们,唯一需要担心的就只是自己的举措和态度。在接纳对方真实的样貌之际,我们依然能自由地决定自己要做出什么举动——什么是我们该做的。
如果你对这里说的话有同感,显然你曾经从对方的立场来思考,说:「假如我是那人,我应该会有其他的做法。」按照你信奉的价值观来看,如果你是那人的话,你做的事就是错的。你没有考虑到对方可能信奉别的价值观,按照其价值观,他所做的事对他而言是好事。而从你的建议当中,引发出来的是对你好的忠告。因此我们真的可以说,你是在对自己说话。当时,你有在听吗?
世界上到处都是一边行走、一边对自己说话的人,但其中只有一些人在听。了解了这一点以后,我们虽然还是会继续一边行走、一边对自己说话,但现在,我们会听了。还尽管整体而言,多数人都活在下三个脉轮的一般认知里,没有发现这种照镜子的感觉,但在绿色脉轮(也就是心轮这里)、它与人连结的部分,你会直接体验到这种感觉。直接感觉到别人就是自身的倒影,这里所描述的过程就都会变得清晰可见。
我们会看到自己处于对方的立场,向他们说话仿佛向着自己说话一样。我们会用更多的慈悲之心,和这慈悲引发的领悟、它所带来的智慧来待人。
然后,我们会更自由自在、更轻松地交流,用这种交流进行真正的连结。然后,我们会更能够爱。
爱能疗愈。
——在这个世界上,一切都可以疗愈!——